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的分类和措施
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工艺中常见的一种异常现象,是指活性污泥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,沉降性能恶化,污泥随二沉池出水流失。当污泥膨胀发生后,流失的污泥会导致出水中悬浮固体的含量超标。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,继续流失的污泥将导致曝气池中微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,无法满足氧化分解污染物的需求。
活性污泥的SVI值在100左右时,其沉降性能最佳。当SVI值超过150时,预示着活性污泥即将或已经为膨胀状态,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。
污泥膨胀总体上可以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两大类。丝状菌膨胀是指在活性污泥絮体中,丝状菌过度繁殖而导致污泥体积增加的现象。非丝状菌膨胀是指污泥中的细菌发生异常的生理活动,导致污泥膨胀。
非丝状菌膨胀是由于菌胶团细菌本身生理活动异常,导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恶化。可分为两种。
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。第一种是因为进水中溶解了许多有机物质,导致污泥负荷过高,而进水中却缺乏足够的氮、磷等养分,又或者混合液中溶解氧不足。
高F/M时,细菌会把大量的有机物质吸入体内,而由于缺乏氮、磷或溶解氧不足,又不能在体内进行正常的分解代谢。在这种情况下,细菌会释放出大量过多的多糖类物质。这些物质由于分子式中含很多羟基而具有较强的亲水性,使活性污泥的结合水高达400%(正常污泥结合水为100%左右)以上。呈黏性的凝胶状,使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内无法进行有效的泥水分离及浓缩。黏性膨胀是指污泥膨胀的现象。
另一种非丝状菌膨胀是由于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,导致污泥中毒。通过阻断细菌分泌足够黏性物质的过程,可以防止絮体形成,并导致二沉池无法进行有效的泥水分离和浓缩。有时候把这种污泥的膨胀称之为非粘性膨胀或离散性膨胀。